【美丽山西】护一河清水泽一方沃土
(资料图片)
这里是汾河与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此地,汾河自西向东齐腰横贯。近年来,河津市作为国家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打造“种养集约化、生产清洁化、治理循环化、监管数字化”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矩阵,探索破解区域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之道,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种养结合推进农牧业循环发展
“我们公司的养殖占地60余亩,牛存栏1150余头,有荷斯坦奶牛、娟姗奶牛等品种。我流转了1800亩土地,种两季就相当于3600亩,大麦、青贮玉米和小麦都是全程机械化种收,秸秆全部用于牲畜饲料,基本上是‘一头牛三亩地’的比例。”8月19日,在河津市小梁乡武家堡村河津市川林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武国强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的综合种养模式。 川林牧业有限公司摸索出一套秸秆“全量清洁离田”饲料产业化利用模式,实现了种植养殖的互相依托循环发展。公司4个青贮池,能存1.2万吨处理好的饲料。切碎的新鲜玉米秸秆,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了公司奶牛常年所需饲料。 用这种青贮方法将秋收后尚保持青绿或部分青绿的秸秆较长期地保存下来,解决冬春季节饲草的不足。同时,制作青贮料比堆垛同量干草要节省一半面积,还有利于防火、防雨、防烂及消灭秸秆上的农作物害虫等。 武国强算了一笔账,秸秆加工后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提高,养殖饲喂成本大幅下降;饲料饲草的消化吸收率提高,提高了产肉量、产奶量;奶牛的发病率减少,降低诊断治疗成本,每头牛可净增利润200元以上。同时,粪污发酵后还田,每年还能节省大约35万元的费用。 集约绿色种养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治本之策。河津市坚持“内提技术、外优生态”,聚焦循环高效,积极推进“一田多种”、水肥高效利用、优化养殖布局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建设。多措并举打造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实现复合种植、固氮减氮、稳粮增收。累计投资9000万元,新建6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依托整县推进试点,再投入3.6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改造提升18万亩高标准农田,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全市节水节肥达到40%以上。
绿色防控助力构建清洁化生产格局
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亮光,沿着河津市连伯滩边上的黄河旅游公路一路前行,能看到远处“黄河滩涂万亩药材基地”“黄河滩涂万亩粮食基地”的清晰字样在田野里铺展,而路边最亮眼的装备就是太阳能杀虫灯了。 这种高颜值的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上端是太阳能发电板、下端是虫子回收器,其工作原理是运用光波引诱害虫成虫,随后风机旋转造成负压力气旋将虫子吸进回收器中,使之风干、脱干,达到灭虫目的。河津市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马杰边介绍边给记者演示:“你看,管理人员在手机上设置天数,回收器到日子就会自动倾倒虫子。这种杀虫灯有红外线监控和定位装置,具有防倾倒、防盗、杀虫计数等功能。所有数据均传输到河津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对综合治理做到有效监测和监管。” 这个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总投资1019.18万元,在黄河滩涂建设了6万亩核心示范区,购置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2973盏,杀虫黄(蓝)板10万张,它们在粮食蔬菜种植及果园等场所广泛应用。2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开灯时间从当年5月病虫危害起至9月底。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项目的实施,在治理区域内实现农药减量20%以上,核心示范区产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聚焦源头减量,河津市坚持以技促治,全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推进肥药科学使用。全市共设置32个耕地质量固定监测点,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等高效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化肥用量连续5年下降。市财政每年补助800万元,指导推广生物防治、物理控害、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80%。 同时,还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以“监测网络、数据采集、智慧管理”为核心的在线监测系统,开发推广“河津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App,基本实现数据采集、在线监测、治理评价一网统管。对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时监测、定期反馈、及时预警,有效提升了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破解废弃物治理难题
河津市的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总共有11个子项目,其中7个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8月21日,在赵家庄乡北里村,由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的畜禽粪污处理中心项目建设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个项目8月底完工。这里是900平方米的预处理车间,是粪污堆放区。这边是2500平方米的发酵池,从这里出来后就进入生产车间生产成成品颗粒,再经过加热、烘干、分装,就可以出厂了。预计年生产两万吨有机肥。”34岁的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宁利凯给记者介绍着项目情况。 “这个项目除了农业附属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单层钢结构厂房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及调试、软件系统开发等内容。”华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是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引入的一个全过程工程咨询机构,该公司负责人田峰介绍说,“我们全权负责农业农村局不熟悉的领域,并额外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咨询服务,确保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农业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顽瘴痼疾”。河津市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深加工利用、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生态利用,坚持“应收尽收、就地利用、高值利用”原则,加快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他们投资2500万元,建设秸秆收储站10个、青贮池1.1万立方米、干草库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通过政府补贴、以旧换新等方式,积极开展整村废旧农膜收储运,年回收农业废弃物1600吨,新产环保滴灌带5000万米。 同时,先后迁移、改造、提升18家规模养殖场。投入2亿元,推进116家规模养殖场和1542个散养户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部实现固液分离、生态发酵、沼液灌溉、还田利用。在阳村乡永安村,由河津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实施完成的四场资源化利用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牧原农牧公司有5万头猪,实现了“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降雾霾、碳减排”的环保五台阶。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污经过固液分离机,液体进了沼气池,固体成了有机肥,通过还田设备在周边的土地进行消纳,周边的玉米、蔬菜地里只有花叶的天然味道,闻不到一丝臭味……
本报记者王秀娟